从工业工程和放射学到产品搜索和导航,目标搜索在许多领域都至关重要。过去,这其中涉及的过程不得不依据最终选择加以推断,但眼运动轨迹跟踪的发展为密切追踪人们寻找目标的方式开辟了途径。
Ralf van der Lans及其研究伙伴Rik Pieters和Michel Wedel利用这些发展,创建了一个模型,用来更敏锐地洞悉人类搜索目标的方式,进而可用于提高寻觅目标的能力或改进营销刺激因素的设计,如包装、货架和广告,以便将注意力引到某些目标上。
他们的模型描绘了眼运动的两个最重要衡量尺度:定睛和扫视。定睛是指眼运动处于稳定状态并从场景中提取信息的时候,而扫视是视线转向新定睛点时压制视力的快速弹道式眼运动。作者认为,这两种形式的眼运动受到大脑中与两个注意力状态相关因而与目标搜索相关的独立路径所驱动。
一个状态是定位 - 搜寻目标在「何处」 - 大脑在此状态下构建起一张显著图,引导注意力的焦点迅速选取有潜在目标的区域,有时这一动作是系统化的。有意思的是,定位的路径就处于涉及眼运动动作控制的同一大脑区域内。
第二个状态是辨识 - 搜索「何物」 - 大脑在此状态下分析信息,看有无匹配目标。
作者的模型把这些部分融合在一起,认为眼运动能表明一个人何时聚焦某一物体并从中汲取信息,何时在扫视场景,寻找可能的目标。
第二个模型用取自106名消费者的数据加以检验,要求消费者在电脑模拟的超市货架上12个现有咖啡品牌中搜寻某个特定的咖啡品牌。眼运动轨迹的追踪涉及三个方面:颜色、亮度和边缘。消费者不知道的是,蓝色是目标品牌的颜色,因此具有高度的诊断性,而红色存在于大多数品牌,金色不存在于目标品牌。亮度指一个位置的亮度,边缘指货架、品牌组和文字的边缘。
八十位参与者在10秒钟内发现了目标,14位找错品牌,12位超时。聚焦于蓝色,把注意力从较亮的区域转向较暗区域,并在第一瞥后把注意力重新固定到文字上的那些人,在辨识目标时更准确、更快速。作者说:这证明眼轨迹的运用是很好的注意力状态指标。
他们说:「眼轨迹数据的高度时空分解力使我们的模型能辨识注意力状态随时间的活动,很可能可以反映视觉大脑中的『何处』及『何物』路径。」
「运用拟议模型,可评估搜索策略的效能。可用于制定员工培训准则,如必须在X光胸片中搜寻模糊结节的放射技师,或需要在行李的X光图片中搜寻隐藏武器的机场安检人员。模型也可用于支持机器人视觉系统的设计,并依据估算出来的显著图,优化搜索显示的设计。 比如,在这里,模型被用于评估会影响消费者店内选择的品牌显著度,因此该研究结果可用于优化包装和货架设计。」
BizStudies
视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