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市货架上的竞争是激烈的,制造商和零售商始终在努力解决如何使其品牌引人注目的问题。包装、广告、摆放位置和消费者自己的目标都在发生影响。一项新的研究仔细考查了这些因素,对哪些因素最重要提供启示。
Ralf van der Lans、Rik Pieters和Michel Wedel在荷兰跟踪109名消费者的眼运动。这些消费者需要在一个电脑模拟的超市货架上搜寻衣物洗涤剂品牌。他们的注意力还被引导到某些形式的洗涤剂(储存单位 - SKU)上,如小块状和凝胶状,并最多有10秒钟时间寻找产品。
作者关注的重点是参与者目光停留的地方、其准确度以及这与视觉特征(即包括色彩、亮度和边缘在内的产品「自下而上效应」)是如何互动的。他们还对消费者的目标(即「自上而下的效应」)感兴趣。这些目标通过人们对某些特征所赋予的不同程度的重视度加以辨别,如某些品牌的色彩,因此,如果消费者在搜寻一个品牌而非另一个时,更多地关注蓝色,据说这就反映了他或她的目标。
这些目标受到广告等店外营销的影响,且作者得以运用数据说明,为使品牌在消费者眼里变得显著而采取的不同策略有何影响。
「我们证明,在货架上,三分之一的显著度归功于店外营销,三分之二归功于店内营销。这表明,广告与包装策略相结合应该是一个重点关注问题。我们发现,有些品牌,对显著度的自上而下影响相对较小,这很可能要归咎于这些品牌缺乏包装和广告策略的整合。」
参与者需要搜寻五个品牌,第六个品牌Ariel是市场领先品牌,也是基准。但其中一个品牌,Persil,外形酷似Ariel,并因为缺乏差异化而受累。虽然所有五个品牌成为搜寻目标后都变得更显著了,但「Persil的显著度提高幅度相对较少。实际上,当Persil是搜寻目标时,Ariel的储存单位也变得更显著了,甚至超过了Persil。」
「消费者似乎对Persil的视觉形象没有很强的记忆。广告应强化Persil与其绿颜色之间的关系,使它在列入消费者的购物单后变得更好找。」
另一个问题是SKU。在某些情况下,产品的小块和凝胶形式很难引起注意,作者建议,制造商也应注意使其SKU差异化。
有一点需要提醒。产品不能与同类产品的「视觉代码」相差太大(如番茄酱的红色),否则消费者找到产品会有困难。
作者说:「品牌的显著度对搜寻绩效具有渗透效应,但消费者在试图快速而准确地找到品牌时,似乎同时只用一个或两个基本特征。这对包装设计和意在提高品牌在货架上的显著度的广告具有重要的意义。此类广告还需要以数量有限、独一无二的特征建立起很强的记忆联想。」
BizStudies
鹤立鸡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