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庖丁篇】— 刊于《经济日报》、20241026

创新是发展动力 人才为根本资源

李家涛

科大商学院利国伟商学教授、管理学系讲座教授

特首李家超于10 25日发表任内第二份施政报告,把本港资助大学录取非本地生的学额上限,从本地生资助学额的20%,提升至 40%,冀为推动本港发展成为区域教育枢纽打下基础。事实上,在今日科技创新时代,科技是推动经济成长的关键杠杆。创新为经济发展的动力,而人才则是根本性要素资源。因此,培育人才,广纳人才,充份发挥人才的智力资本和优势,是香港经济转型升级发展的关键动力。

不久前瑞士洛桑国际管理发展学院发布的《IMD世界人才排名报告2023》(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Report),这份报告从三大指标,包括「投资与发展人才」(Investment & Development);「吸引力和留住人才」(Appeal);「人才准备」(Readiness),透过上述三大指标,对全球 64个经济体的人才技能及竞争力水平作出评比,并指出其优项与劣项。这三大指标的评比细项得分,可以对香港在培育人才和发展区域教育枢纽的政策目标上,有一定的参考意义和启迪作用。

全球排名下降两位

首先,有关64个经济体在全球的总体排名,香港位列16 ,较2022年下跌两位;在亚太地区则为排名第2 ,落后于新加坡。这个全球总体排名可以看到大势,但值得参考和得到启迪的地方,还需要看三大指标的评比细项。

首先,在「投资与发展人才」指标方面,共8个细项,包括对「教育的整体公共开支」(占本地生产总值GDP的比例)、「中小学的师生比人例」,企业对「在职培训的重视程度」,「见习训练」等。在这个指标里,「女性劳动力参与」是香港在这方面的强项(排名第三3);而「教育的整体公共开支」则为弱项(排名 50)。这项指标的全球排名15,较去年下降 2位。(参见附表)。

评比各经济体吸引人才和留住人才所作努力的「吸引力和留住人才」指标,共11个细项,包括「 生活成本指数」、企业「揽才与留住人才的优先努力程度」、「生活质素」、「员工士气」、「对外籍技术人才的吸引力」、「司法」,「法定最低工资」等。在这个指标中,「薪酬」为香港强项(排名第 5),「高生活成本指数」(排名61)和企业「人才流失」(排名37)则为弱项。这项指标的整体全球排名32,排名与去年持平。

生活成本高难留住人才

值得一提,「吸引力和留住人才」全球整体排名从 2020年的 18,降至2021年第 26,去年进一步降至32 ,主要是受到高生活成本所拖累。今年评比排名与去年持平,但这方面显然需要及早作出有效改善。

至于评比各经济体人才资源充足程度的「人才准备」指标,共12个细项,包括「劳动力成长」、「熟练劳动力」、「国际经验」、「大学教育」、「语言技能」等。在这个指标中,「科学学科毕业生比例」(排名第 1)、「教育评比[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排名第3)、「财务技能」(排名第3)这是香港在指标中的强项;而负成长的「劳动力增长」(排名64)则为弱项,这个弱项成为拖累香港在「人才准备」整体全球排名持续下降的关键(参见附表),使得排名由2021年排名第12022年降至第3,到2023年进一步下跌至第6,持续性下跌,位列末席,实在也需要高度警惕这项不利因素外溢到社会及经济其他方面的影响。

附表:香港在世界人才排名的竞争力强项和弱项

三大指标

[括号数字为整体全球排名]

竞争力强项

[括号数字为整体全球排名]

竞争力弱项

[括号数字为整体全球排名]

投资与发展人才」

Investment & Development)[15

女性劳动参与[3教育的整体公共开支[50
吸引力和留住人才(Appeal)[32薪酬[5

高生活成本指数(61);

人才流失[37

人才准备

Readiness)[6

科学学科毕业生比例(1);

教育评比(国际学生能力评估计划PISA

3];

财务技巧[3

劳动力增长(负增长)[64

数据源:《IMD World Talent Ranking 2013》,页 61

利用外部要素扩大本地人才库

值得一提,PISA是一项全球性计划,透过衡量 15 岁学生在数学、科学和阅读方面的表现,来评估当地所提供的教育制度绩效,香港学生在国际学生评估计划中表现出色,反映香港在STEM教育[科学(science)、科技(technology)、工程(engineering)及数学(mathematics)四个范畴]上,于这方面的教育取得一定理想绩效,也意味香港在科学基础研究方面的雄厚力量上,有进一步提升的空间,亦可以在「人才准备」方面取得更佳的竞争优势,并且成为配合政府推动发展香港成为「教育枢纽」目标的重要推动力。

事实上,更多非本地生来香港接受教育培育,不仅可以扩大香港的人才库资源,而且来自不同地域、不同背景、学习不同学科的需求,可以扩展香港专

上教育的学术领域范畴,开办更多专业的学科,招纳和吸引更多各专业研究领域的专家学者来港,形成聚群;而各门学科研究成果,转化为商业应用的成果,更可趋多元化,成为香港发展成为区域「教育枢纽」的最重要的推动力量。因此,特区政府提高资助大学录取非本地生的限额上限,是可取的政策。

在今天工业 4.0时代的知识型经济,通过人力资源的知识积累,作为推动经济可持续发展和进步的首要力量,目前已成为社会普遍的共识;而人才的争夺,过去几年亦已在各国间展开,尤其在新冠病毒肺炎病毒疫情后,竞争更见激烈。今年的世界人才排名2023年报告,香港的劳动力负增长,成为本港「人才准备」最不利的因素。

及早改善竞争力弱项提升强项

据联合国人口基金(UNFPA)于今年4月公布的「2023年世界人口状况报告」,全球三分之二人口正生活于生育率低的国家和地区。全球生育率最高的国家全部位于非洲,而香港女性生育率则列全球最低,每名女性只生育 0.8个孩子。很显然,香港女性低生育率的趋势,短期难以扭转。另根据特区政府统计处的资料,本港劳动人口从 2020年的391.85万人,下降至 20238382.66,减少了 9.19万人(香港统计月刊 202310月,页17),因此,输入人力资源,包括输入高质量的人才资源,是香港经济从疫情后经济软弱复苏下,加快复苏和推动香港现代服务业升级发展,走向科技创新发展新阶段的可取政策选择。

财政司司长陈茂波于日前透露,截至今年9月,香港的输入人才计划一共收到16万宗申请,其中已经超过10万宗获批出。在申请个案中,最为高端的「高才通」计划一共收到超过5万宗申请,超过3.9万宗已获批。但「吸引人才留住人才」的可持续循环如何得以维系,是有效推动经济发展的关键。但香港高生活成本的竞争力弱项,如何克服?怎样利用和充份发挥香港「人才准备」中所取得的竞争优势,无疑需要及时有效处理好!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