消費者對一個產品類別的先前知識能強化廣告效應。行銷商所面臨的挑戰是找到激發這種效應的最佳方式。僅僅呈現資訊是不夠的。如何呈現資訊以及內容如何抽象,可在消費者評價上產生很大不同。
香港科大的 洪潔雯和Brian Sternthal的這一發現以四項研究為基礎,證明如果資訊給人以推進目標的印象,並以較為抽象的方式呈現,那麼具備廣泛先前知識的消費者會對產品作出較有利的評價。先前知識有限的消費者則恰恰相反,他們偏愛便於他們評估和比較的資訊。
作者說:「我們的發現表明,先前知識與資訊處理方式之間存在契合時做出的評價優於不存在這種契合時做出的評價。」
鑒於消費者評價資訊時可能採取不同的方法,這種契合就很重要。知識較豐富的消費者更有可能作出快速決定,並對其考慮的資訊具有選擇性。知識欠豐富的消費者更有可能在各種選擇中間多番比較,並進行資料驅動型處理。
這些研究證實了這些觀點,並證明它們促進了資訊處理流暢度。當資訊的呈現與其先前知識契合時,參與者發覺處理廣告資訊較容易,並對產品更有好感。
在資訊抽象度方面也有類似的發現。一種更為抽象的資訊,也就是「解釋」水準較高的資訊,對具備較多先前知識的人更有吸引力,因為他們能把注意力放在產品為什麼可取上,從而向自己的目標推進。知識有限的消費者會偏愛較低的解釋水準,以具體資訊和詳細描述為重點。
在其中一項有關MP3播放器的研究中可以看到這些效應的一個實例。在解釋水準高的描述中,MP3的一個特徵被描述成「簡便的功能表操作」,而在解釋水準低的描述中,這一特徵是這樣寫的:「觸摸按鍵,即可按藝術家、專輯、歌曲名稱等等選擇歌曲」。有廣泛先前知識的人,面對高解釋水準的資訊時更有好感,在總計7分中,得分為5.79,而在面對低解釋水準的資訊時,得分為4.74。同時,先前知識有限的人,面對低解釋水準的資訊時,對產品更有好感,得分是5.49,而面對高解釋水準的資訊時,得分是4.42。
作者說這些結果對行銷實踐是有意義的。作者說:「在針對類別知識廣泛與有限的人群時,應運用不同的資訊處理策略。當目標群體是具有廣泛先前知識的消費者時,促進品牌效益合意性的高水準解釋或許具有說服力,而目標群體是知識欠缺的消費者時,應該把重點放在針對產品效益可行性的低水準解釋上。」
行銷商也可以在呈現資訊時更有效地細分客戶,比如把知識豐富的消費者引導到網上購物頁面,以符合其推進目標的需要。作者建議,行銷商甚至可以考慮先舉辦教育性推廣活動,使顧客具備相應知識,然後再推出與其知識水準相契合的廣告活動。
BizStudies
讓資訊與消費者的實際知識相「契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