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務拮據往往被說成是阻礙創業的最主要因素之一,但他們究竟面對什麼真正困難呢?
對丹麥創業者(其中有些人在意外繼承遺產後創業)進行的一項研究表明,財務拮據本身可能不是問題核心,而創業者的低素質倒可能是決定因素。
這項研究比較了“拮據的”創業者(指獲得意外之財後的自僱人士)及“不拮據的”創業者(無意外之財的創業人士),包括其業務的存續比率、企業利潤和個人總收入,發現後者存續時間較長,創辦企業五年後的利潤和收入都相對較高。
作者Steffen Andersen和Kasper Meisner Nielsen認為,這對決策者是有參考價值的。
作者認為:“雖然其他研究表明,財富少的家庭被排除在資本市場之外,但這並不表示決策者應向他們提供貸款便利。補貼式信貸抵消了資本市場的約束作用,因而可能會降低效率,因此阻礙組建公司的因素可能是創業者素質低,而非融資管道。”
作者通過丹麥一套獨特的資料組合,將意外之財與意外遺產區分,並考察意外之財與創業活動的關係。
根據1995-2001年數據,他們找出304名拮據創業者,並按照年齡、性別、學歷和創業前的收入與財富,將這些人與人數相當的不拮據創業者匹配。
這兩組創業者都在同一時期創業,但一年後,僅有64.1%的拮據創業者仍在經營,而仍在經營的不拮據創業者達到75%。五年後,拮據創業者業務的存續比率是41.9%,不拮據創業者為50%。
在同一個五年期內,拮據創業者的企業利潤平均低22-39%,個人總收入低5-20%。
作者還對比了拮據組與組建企業後不久繼承遺產的不拮據創業者,以評估財富本身能否解釋上述結果。結果依舊:這些不拮據創業者仍然存續更久,績效更佳,說明財富多寡並非創業的致勝因素。實際上,繼承遺產後,他們的利潤上升了大約10%。
作者說:“我們的研究提出的疑問包括,擴大和收窄融資管道的政策,即資本市場的限制,是否真會影響到有好想法的創業者創業。我們的研究對鼓勵向拮據個人創辦企業提供優惠表示懷疑。”
但他們補充:“並不是每個有好項目的人都能成功為項目取得融資。資本市場的限制可能阻礙一些有好項目的創業者創業,而放款人可能認為不向他們提供資本是最佳選擇。儘管如此,要推動更多人創業應著眼於以消除限制或歧視,而非拓寬融資管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