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供應鏈管理的一個關鍵問題就是實現各種產品供需平衡。在應對這一挑戰時,替代就是管理庫存產品的一種有效手段。當對某種產品的需求量超過其供應量時,就需使用另一種產品作為替代產品補充供給,通常這樣的產品品質更高或者功能性更強,但是同樣要以被替代產品的價格出售。例如,半導體製造商可以使用性能更高的積體電路來滿足對低端電路的需求(在低端電路缺貨的情況下),酒店可以將客戶預訂的標準間升級到豪華間。這種方式通常被稱為“企業驅動型”替代。
相反,當客戶無法購買到所需產品時,他們會以名義價格購買另一種產品作為替代品,這樣的替代品可能具有更高,較低或類似相等的價值,這種方式通常被稱為“顧客驅動型”替代。例如,如果顧客在預定機票時其他的坐席都已滿員,那麼他只可以以更高的價格購買商務艙機票。
之前的研究已經對“供應商驅動型”替代和“顧客驅動型”替代進行了研究。徐和 、姚大衛 和鄭少輝的研究表明,替代可以同時包括上述兩種形式。例如,如果一種產品缺貨,銷售人員可以在另一種產品的價格上提供折扣,以勸導顧客接受這種替代品。根據折扣的大小,顧客可選擇是否接受。
為了更好地運用這種互動型的替代形式,研究人員研究了替代與定價決策的關係,以及應該提供多少折扣(如果可能的話)。他們更具體地解釋說:“當提供更高等級的產品作為替代品時,通常會提供一定折扣,但不一定與低檔產品的價格相同。”實質上,客戶有可能以折扣價格接受替代品,這是一個關於所提供價格的遞減函數。
作者更廣義的模型使用了雙產品庫存,在季節開始時可以有一次性補貨機會進行替代。
作者解釋說:“我們的工作就是在假定名義價格給出的情況下,把提供不同的折扣價格作為替代決策的一部分,從而設計出一套更普遍適用的替代方案。”
總體來說,作者運用雙可替代庫存系統,證明了目標函數在庫存水準中是凹函數同時也是次模函數。他們還能夠幫助確定最優方案和定價策略。雖然他們的研究結果並未擴展到多產品庫存,但還是鼓勵他們根據結構結果繼續發展這樣的啟發式策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