金融危機之後,大眾可能認為個體會對風險保持警惕。但人們這樣做是因為他們在新聞裡的所見所聞?還是根據他們自身的經歷呢?一項關於2007-2009全球金融危機的新研究表明,個人經歷確實是一個誘因,它可以促使人們不僅要保持警惕,而且要主動擺脫風險資產。

這項研究由Steffen Andersen,Tobin Hanspal和Kasper Meisner Nielsen發起,他們翻查了大量來自丹麥的資料,他們鎖定出在2006年至2012年間繼承財產的人群,並追蹤調查了這些人如何使用該筆財產。此外,他們還觀察了這些人在繼承財產前是否經歷過資產損失,他們是否有經歷過這種損失的近親,以及他們生活過的社區是否存在銀行違約的情況。

作者說:“我們想知道,是否必須親身經歷財產損失之痛,人們才會主動減持風險資產,還是普通的衝擊足矣。”

在金融危機之前,整體來看丹麥股民持有大量的銀行股票。大約有120萬人持有股票,占其流動性財富的30%,其中約67.7%持有銀行股票,40.1%的人則僅持有銀行股票。但是銀行在金融危機中遭受嚴重打擊,以至2008年至2012年間,有8家上市銀行違約,令108000多名股民平均損失其投資的17.9%,損失慘重。

研究結果表明,親身經歷這樣的損失會對受益人產生重大影響,受益人把股票占其流動性財富的比例減少了9.2個百分點(相當於股票財富的30%),那些有間接經歷(近親遭受損失)的人將這一比例降低了1個百分點。但是,與這三類之外的有共同經歷的受益人相比,居住在出現過違約情況的銀行附近的居民在風險分擔方面幾乎沒有差別。

這就表明,親身經歷損失會讓人們遠離風險資產,但是作者還考慮了這樣的結果是否可以簡單地通過繼承人投資方式的不同加以解釋。他們最終也排除了這一點。

作者說:“我們發現,在經歷違約之前繼承財產的人會主動將他們承擔的風險平均提高3.1個百分點,但是在經歷違約之後繼承財產的人會將這一比例降低9.2個百分點,總差異為12.3個百分點。第二組投資者即使他們得到了大量意外之財來彌補他們的損失,仍不太願意持有風險資產,。”

對銀行缺乏信任似乎成了他們謹慎行事的關鍵因素。這些人更願意賣出銀行股票和銀行管理的互惠基金而持有非銀行股票和非銀行管理的基金,儘管遠離風險資產可能不符合他們自己的最大利益。

作者說:“低風險的福利成本可能很高,並會顯著降低人一生的消費。”

“我們的研究提出了人們從過去的投資經歷中學到什麼以及如何學習的問題。從我們記錄的個人投資經歷來看,正確的做法就是將投資組合多樣化。相反,人們似乎是通過出售他們繼承的風險資產和持有現金來回避風險的。簡而言之,一朝被蛇咬十年怕繩是他們的投資格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