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信報》,2025年3月8日

擁擠環境促銷 利弊效果互見

范林瑩

科大商學院市場學系助理教授

企業透過促銷激發消費者的購買意欲和購買行為,在今日競爭激烈的市場環境下,日益受到重視,並成為企業希望增加營收的常用手段。

促銷可能採取價格折扣或額外優惠,來吸引消費者。過去 30 年,每一年,在美國營銷預算中,最大的一部分用於促銷,於2020 年數額上升至 2447 億美元。儘管企業不惜工本進行促銷,但約 70% 的促銷未能產生足夠利潤,來抵消其成本。

另一方面,在銷售競爭日趨激烈下,零售商往往竭盡所能,讓消費者在店內停留更長時間,冀增加銷售額,但此舉也有代價,會使消費者感到人多擁擠。在擠擁環境下促銷,有成效嗎?換句話說,在擁擠環璄促銷,消費者對擁擠的感知和體驗,會否以及如何影響消費者對促銷的反應?這是一個很值得研究的議題。

未進一步分析和說明前,筆者首先扼要闡述我們的研究設定、分析框架和推斷的理論背景。我們把「擁擠」(Crowding)、「內在注意力焦點」(Internal focus)和促銷影響這三方面結合起來,去研究擁擠與消費者對促銷活動反應之間的關係。

「擁擠」,指單位面積上有大量的人,由於個人空間受限,甚至有空間受到侵犯的感覺,是以常被認為是一種令人厭惡的體驗。至於「內在注意力焦點」,簡單來說,是個人把注意力聚焦於內在的心理過程。

我們通過六項研究設定,去實証擁擠給消費者的內部感知和體驗,如何影響消費者對促銷的反應,並提出消費者對於促銷活動反應的影響,推斷由「相應內在注意力焦點」(Relative internal focus)導引的。有興趣詳閱研究和統計的細節,可參考筆者的論文,”Stick to my guns: The impact of crowding on consumers’responsiveness to sale promotions ”。

消費行為受內在注意力影響

研究結果實証,在擁擠環境下,感受擁擠的消費者會傾向於將注意力從外部環境,轉移到內部感受和想法,繼而依賴這個感受和想法(而不是外部提示),作為是否購買產品的判斷基礎,這使得他們的購買意向,變得不那麼容易受到外部促銷信息的影響;而這種「內在注意力焦點」的提高,降低了促銷的影響成效。也就是說,在擁擠環境中,消費者對於企業促銷而改變購買意向的程度很低。

此外,研究還發現,在「產品屬性」(Product attribute)與消費者的偏好脫節情況下,例如為別人選購禮物的情境,以及當擁擠體驗並不令人厭惡時(例如,在酒吧觀看一場緊張刺激的足球比賽),這種影響會弱化。

有效營銷實戰啟迪

這項研究提供了可實施的管理意義,給營銷人員重要的啓迪,幫助他們協調促銷和顧客流量,以實現營收利潤最大化。

很顯然。在日常生活中,消費者經常在繁忙的商場購物、在高峰時段通勤,以及在擁擠的餐廳用膳。營銷人員可以利用這項研究結果,來優化不同購物環境中的促銷活動。基於研究表明,在擁擠環境,促銷活動不太可能改變消費者的購買意向。因此,在人多擁擠的環境進行促銷,營銷人員可能需要推出更深度的促銷活動(例如,更大的折扣),來抵消擁擠的不利影響,從而有效改變消費者的購買意欲。

同時,雖然擁擠會降低消費者對促銷活動的響應,但也減輕了不利營銷信息(例如,促銷活動剛剛結束時)的消極影響。對這一點稍作解釋,促銷剛結束後,消費者的購買意願往往出現下降。例如,零售店的銷售額,通常會在黑色星期五促銷結束後,大幅下降,有時更低於促銷前水平。原因是消費者以促銷的營銷商品價格或優惠等,作為參考點,並視促銷後的營銷商品購買為「損失」,由是削弱了他們的購買意欲。但在擁擠促銷環境中,信息對消費者購買意願的負面影響也較小。

促銷要考慮環境擁擠程度

再者,當消費者購買產品的判斷,與他們對產品的偏好脫節時,例如在送禮的情景下,擁擠給消費者對促銷活動反應的影響會減輕,因此,當公司於擁擠環境下進行促銷,也可考慮突出消費者「為他人購買」的場景,或有助增強促銷成效。另一方面,如果消費者自願進入擁擠的環境,他們多不會對擁擠感到厭惡,例如觀看緊張刺激的足球比賽,或者,在旅行時,自願選擇擁擠的餐廳來體驗當地文化。在這些情況下,擁擠可被視為積極性因素。

因此,公司在向消費者傳遞促銷信息時(無論是有利的或不利的),應該從戰略上考慮環境的擁擠程度,並參考我們的研究發現,來優化不同購物環境中的促銷活動。

Read Articl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