刊於《經濟日報》,2025年3月1日
加強民企經濟力量 提升中國創新動能
李家濤
科大商學院利國偉商學教授、商業戰略與創新中心主任
國家主席習近平時隔六年,於今年2月17日再度在北京召開和主持民營企業座談會,並發表了重要講話,強調新時代新征程「民營經濟發展前景廣闊大有可為;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大顯身手正當其時」,鼓勵民企在科技創新領域發揮更大作用。記得首次民企座談會於 2018年11月召開,座談強調國家大力支持民營企業壯大發展,澄清了當時「國企進民企退」的市場言論,為民企安心發展注入信心。今次座談,除了強調國家對民營經濟發展基本方針不能變,也不會變外,還激勵民營企業加強發展信心,並向民企指示了朝高質量發展的方向。
過去六年,國際形勢發生了巨大變化,地緣政治競爭加劇,新一輪科技革命催生了產業變革,人工智能和網絡經濟加速發展,深刻改變了社會生活方式以至商業模式;加上中國目前需要克服經濟升級發展的障礙,使這場座談會的討論內容備受各方注目。
與會企業多科技領域龍頭
據內地媒體報導,出席論壇共有20個城市31家民企負責人,涵蓋通信、半導體、新能源汽車、機器人、農牧等多個領域。其中,華為首席執行官任正非、比亞迪董事長王傳福、新希望控股董事長劉永好、上海韋爾董事長虞仁榮、杭州宇樹科技首席執行官王興興、小米科技董事長雷軍等六位民企負責人先後發言。這六家企業的業務包括人工智能、電動車、晶片和機械人等科技前沿領域,無疑也是中國目前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重要內涵部分。
很顯然,美國新一屆政府出台一系列單邊貿易保護措施,對全球經濟帶來巨大不確定性。在這個背景下,中國經濟運行也面臨一定發展壓力,因此,通過加強民營企業的高質量發展和創新活動,源源催生新質生產力,是應對未來變局、穩定對外貿易、鞏固中國經濟持續發展的有效力量。
民企成為科技創新主體
最近,從人工智能領域的DeepSeek震撼性面世,到動畫電影《哪吒2》造成的世界性回響,充份展現了民企的創新活力。事實上,民營經濟已構成中國經濟發展的重要根基。據國家市場監管總局的數據,截至2024年5月底,中國民營經濟主體總量18045萬戶,其中民營企業5517.7萬戶、個體工商戶12527.3萬戶。
從行業分布看,在製造業、科學研究與技術服務業等國家重點發展的高新技術產業方面,民營經濟經營主體的佔比均持續提高,分別從2019年的95.9%、91.9%,上升至2024年5月的96.1%、94.4%。自2019年以來,各類高新技術產業新設民營企業的佔比,皆在九成以上。可見在科技創新上,民企的作用力量很大。
另據全國工商聯去年9月發布《2024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創新狀況報告》的資料,華為、騰訊控股、阿里巴巴(中國)、比亞迪、浙江吉利控股集團等5家企業,位列2024民營企業研發投入500家榜單前5名。
研發投入與能力俱進
此外,全國工商聯選取研發投入前1000家民營企業進行分析,分析結果顯示,2023年,前1000家民營企業研發投入入圍門檻為2.04億元人民幣(單位:下同),比2022年提高0.2億元;研發費用總額1.39萬億元,比2022年增長4.78%,佔全國研發經費支出的41.88%;平均研發強度3.58%,高於全國研發投入強度0.94個百分點;研發人員總數達到192.65萬人,比對上一年增長7.4%。其中,研發費用總額最高的行業,是計算機通信和其他電子設備製造業,其次為互聯網和相關服務業,第三是汽車製造業。
另一方面,報告亦指出,入圍企業與全球企業研發投入1000強、歐盟研發投入1000強的差距逐步縮小。根據2023歐盟產業研發投入記分牌(EU Industrial R&D Investment Scoreboard)數據,全球研發投入1000強企業中,有217家來自中國。入圍企業研發費用總額同比增幅達12.78%,高於全球研發投入1000強企業增幅的6.54%,也高於歐盟研發投入1000強企業增幅7.68%,反映中國民企作為創新主體的地位,不斷強化,在科技創新力量上潛能巨大。
「新質生產力」核心力量
今次民企座談中,出席企業較 2018年座談的科技含量更高,並且集中在新能源、汽車、半導體、機器人、消費電子、互聯網、人工智能等領域,是國際經濟競爭的重點領域;也是中國推動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核心源頭力量所在。
值得注意的是,國家主席習近平的講話,不僅給予民企信心,並且提出具體支持紓解民企運營困難的措施,包括「堅決破除依法平等使用生產要素、公平參與市場競爭的各種障礙,持續推進基礎設施競爭性領域向各類經營主體公平開放,繼續大力解決民營企業融資難融資貴問題。要著力解決拖欠民營企業賬款問題。要強化執法監督,集中整治亂收費、亂罰款、亂檢查、亂查封,切實依法保護民營企業和民營企業家合法權益」。落實這些措施,料將對民企創新注入巨大活力,有效提升中國的科技創新動能。
香港把握機遇加速經濟轉型
對香港來說,中國內地民營企業,尤其是那些擁有自主研發核心技術的高科技型企業,包括華為以至近日受到火熱討論的DeepSeek 等民企,未來加強發展,在宏觀上,結合國家發展「新質生產力」的政策推進,料有利香港透過科技創新推動經濟轉型,特別是把握在河套區發展新興產業,以及進行粵港澳大灣區合作,可望取得協同效應,為香港經濟加快升級轉型創造有利條件。